“赵哥真牛,你不仅被评为‘四川工匠’还带出两个劳模徒弟!”大家说起西南石油局油气销售中心赵洪波、江凯彬、毛燕“三代师徒”传承的故事时,同事们说,“真是有其师必有其徒!”
工匠精神的“先行者”
赵洪波,扎根一线26年。他抓住身边一切机会学习积累,通过看书学习,参加各种培训,实践中积累摸索,向老师傅、技术员、厂家工程师虚心求教等方式,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。
多年如一日,赵洪波风里雨里穿梭在各输配气站之间。长期的现场实践,让他练就了“观压判症”“问症开方”“闻声辨伤”“感温查堵”等“独门”绝技,能够及时为输气设备查找“病根”,消除安全隐患。
2012年,赵洪波担任创新工作室领头羊,从此他心中始终孕育着一颗“创新”的种子,在生产一线,他乐于钻研勇于向各种技术难题发起挑战。他带领团队成员发明的长输管道带压补漏卡具可在不停气的情况下,快速准确地处理管道腐蚀穿孔造成的泄漏问题;一种用于疏水阀的缓冲隔板有效解决疏水阀内部结构缺陷,避免输气工艺区杂质堵塞排污口;管道壁厚检测口装置有效节约防腐成本;带有磁性的卡具及采用该卡具的监控装置,解决液位计卡、堵问题等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。
赵洪波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与担当,他带领着站场200余名输气工,已累计处置生产难题300余项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,他注重言传身教,不但传授技能,更注重作风培育。如今的工作室已发展成为以赵洪波为核心、由36名技术骨干为支点辐射川西、川东北地区的联合攻关团队,在他的带动下,工作室成员工作起来个个都是“拼命三郎”。
工匠精神的“传承人”
今年42岁的江凯彬是赵洪波众多徒弟中的一员,他说,自己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,关键是遇到了一位好师傅,他传给我奉献和严谨两样宝贵的东西。
这对师徒,2002年结缘。江凯彬到新市输配气站工作时,初次见面两人无话不谈,赵洪波给他介绍了很多工作当中的人和事,并强调一定要学会“先做人,再做事。”无论天晴下雨,这对师徒总是泡在工艺流程区一遍遍熟悉流程上各类设备、仪表、阀门等基本功。
流程区的调压阀昨天又被堵了,尤其到了冬天,管线温度低,不能完全处理天然气中的水汽及微细的固体杂质,调压阀受堵就更频繁了。江凯彬在跟站内员工闲聊时,值班员工“抱怨”设备经常出问题,并向他请教解决问题的方法。江凯彬说:“现在没什么好办法,等我研究研究。”半年后,由赵洪波、江凯彬和工作室成员发明的调压阀导压气净化装置新鲜“出炉”。经过现场试运行后效果特别好,能将进口天然气进行有效净化处理,确保调压阀在洁净的天然气环境中平稳运行,减轻值班人员的工作量和保障气质的质量。
江凯彬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,技术创新就是要不怕难题。得到师傅真传,江凯彬也成长为技术创新的能手。近年来,江凯彬带领和参与11个QC项目获奖,获得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,为单位献计献策199条,创造了极其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。
工匠精神的“践行者”
毛燕,一名85后漂亮女生。她身处一个能人辈出的环境,每年,单位的培训、竞赛贯穿全年,这种潜移默化的良性竞争氛围,激励人也刺激人。看着江凯彬走完初级工到中心首席技师的“路程”,毛燕开始了有“预谋”蛰伏的积累。
2017年,她报名参加职业技能竞赛选拔赛时,由于身边大多是有经验的同事,培训节奏、进度、难度都远远超出了毛燕的认知和预期,操作慢、知识储备、技能水平的短板比比皆是。
为缩短与别人的差距,师傅江凯彬为毛燕开“小灶”,每天利用饭前、睡前和午休等时间加练。仅在清洗高级孔板阀这项操作,毛燕就多了50%的加练机会,赶不上饭是常事。除了加学加练外,晚上,她就将白天学到的知识要点记录在笔记本上,反复推敲,精益求精的她,不放过任何细节。正压式空气呼气器佩戴是考试科目之一,也是保障生产过程中保障安全的重要工具,有严格的佩戴时间和标准。毛燕刚接触时不得要领,总是不达标,她反复请教师傅江凯彬后,便与空气呼气器较上了劲,不到一个星期,她的后背和肩膀磨破了皮、磕出了血印,但换来的是20秒熟练佩戴,比优秀的老员工还要快很多。在首届“四川工匠杯”职业技能大赛——2017年四川省石化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中,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金牌。
毛燕从参加工作到现在,以师傅为榜样,学精神、学本领、学经验、学做人、尽全力拼博进取。时间见证了她的执着与勤奋,她已经由最初的输气“小白”成长为能熟练掌握输气技能和独当一面的“大拿”。
一句“师傅”,不仅透着浓浓的人情味,更默默传承着一种传统和文化。好技能,就要代代传下去,油气销售中心三代师徒用责任和担当弘扬石油精神,传承石化传统。在带徒传艺、技能攻关、技艺传承、技能推广等方面苦下功夫,不仅带出一大批岗位标兵、技术能手等优秀人才,更推动生产一线员工积极投身技能提升、难题攻关、技术创新等工作,传承了爱岗敬业、争创一流、勇于担当的精神。
(范伊娜)